Page 42 - 中国教育史
P. 42
ࡆັྐğGBOOEVP ࠆ౼۷؟ ॉሧਘ
新东方在线[www.koolearn.com]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
(2)整顿地方学校;(学田制度)
(3)编撰《三经新义》(《诗》《书》《周礼》)作为统一教材;
(4)设置专门学校如武学、律学、医学等;
3.崇宁兴学(蔡京)
(1)新建辟雍,作为太学外舍,扩充太学;
(2)普遍设立地方官学;
(3)建立县学、州学、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;
(4)创立医学、算学、书学、画学等专门学校;
(5)罢科举,改由学校取士;
八行取士:崇宁兴学期间一度诏行“八行取士”,注重选拔贤德人才:善父母为孝、善兄弟为悌、善
外亲为姻,信于朋友为任、仁于州里为恤、知君臣之义为忠、达义利之分为和。宋徽宗、蔡京又做了具体
分类:孝、悌、忠、和为上,睦、姻为中,任、恤为下。具体选拔方式是:由乡里访察具有八行事迹的人
报县,经县官审核后送入县学,考察属实报州。士人如果全备八行,随时送入太学,免试为上舍上等生,
经太学考察属实,报朝廷从优任官。具备上四行或上三+中二者为州学上舍上等生,送入太学,学满半年,
无三等以上过错,即可授官。具有上二+中一或上一+中二者,为州学上舍中等生,送入太学为上舍生,可
直接参加殿试。具有上一+中或下一者,为州学上舍下等生,送入太学为内舍生。具有中二或中一+下一者
为州学内舍生,学满半年,无二等以上过错,可免试升到上舍,其余为州学外舍生,学满一年,无三等过
错,可免试升到内舍。
八行取士被纳入三舍法取士体系,形成了以道德评判的指标架构,并与入学、入仕接轨,对于提倡和改良
社会道德风尚,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,但只以道德作为入学条件,不看文化水平,给学校教学造成巨大困
难,后以失败而告终。
北宋时期的三次兴学运动,使得北宋初期制定的重视“文治”的政策得以实现,对封建社会官学教育
的影响是巨大的,其中很多制度上的建设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,所以在后来的朝代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。
(五)积分法
积分法,最初出现于北宋,元代国子学普遍实行。方法是根据学生的月考成绩,优等者给一分,中等
者给半分,下等者不给分,一年内积至八分可升补上一等级,若不等升等,来年积分为零,这种方法有利
于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,是对宋代三舍法的继承和发展。
(六)六等黜陟法
清代在府、州、县学中创立“六等黜陟法”,即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,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,
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,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,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,提高学
校教育质量,是清代地方官学管理的重要特点。
(七)监生历事制度
明代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,规定国子监学生学到一定年限,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,实际上是
一种实习制度,使学校培养人才和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,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,提高人才素质。
(八)社学
社学是一种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、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。元朝始设,明朝继承和发展,
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的重要形式。清代在县级以下的乡镇设立社学,与府州县学
在学制上互相联系。
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