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7 - 中国教育史
P. 47

ࡆັྐğGBOOEVP  ࠆ౼۷؟    ॉ࿹ሧਘ



            新东方在线[www.koolearn.com]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

                 3.蒙学教材的特点
                 (1)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;
                 (2)与儿童日常生活相联系;
                 (3)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,内容通俗易懂;
                 (4)突出识字目的,包含一定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;

                 四、朱熹的教育思想
                 朱熹(1130—1200),南宋著名理学家,代表作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、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、《小学》、《童
            蒙须知》等。
                 (一)《四书章句集注》:该书继承了二程的思想,论述了道、理、性、命、心、诚、格物、致知、仁
            义礼智等哲学范畴,并加以阐释发挥,提出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。南宋时期,就受到了统治者的
            推崇。元代以后,该书成为科举出题和答题的依据,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教材,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
            教育长达百年之久。

                 (二)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与教育作用
                 1.人性论基础
                 (1)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:“理”是精神性的范畴,是最高最完美的,是第一性的。
            “气”是物质性的范畴,是构成万物的材料,也是“理”的载体,有清浊、昏明之别,是第二性的。天理
            挂搭在人身上,叫做性,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就是封建的“人伦”。
                 (2)人性包括“天命之性”和“气质之性”,天命之性即理(性即理),是纯然至善的。理和气结合
            在一起,就体现为“气质之性”。气质之性有善有恶,有清有浊,清明至善即为天理,昏浊不善则为人欲。
                 2.教育的作用:通过变化气质,去除气质中不利于“天理”体现的因素——欲,使“气质之性”接近
            “天命之性”,即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,这个过程也就是“明人伦”的过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(三)论“小学”和“大学”
                 1.小学:8-15 岁
                 (1)内容:学其事(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)
                 (2)教材:《童蒙须知》(培养道德行为习惯)、《小学》(培养道德观念)
                 (3)方法:早施教、形象生动、重行为习惯培养等。
                 2.大学:15 岁以后
                 (1)内容:明其理
                 (2)教材:《四书》和《五经》。
                 (3)方法:自学、学术交流等。
                 3.意义: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,确立了两者在任务、内容和
                 方法上的侧重点,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,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,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
           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               (四)朱子读书法
                 1.循序渐进;2.熟读精思;3.虚心涵泳;4.切己体察;5.着紧用力;6.居敬持志;
                 评价: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。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,在今天
            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它的局限性在于读圣贤之书,目的就是穷理,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
            德修养,掌握知识仅在其次,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,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,这正是封建正
            统教育的弊病所在,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。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
   42   43   44   45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