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 - 中国教育史
P. 48

ࡆັྐğGBOOEVP  ࠆ౼۷؟    ॉ࿹ሧਘ



            新东方在线[www.koolearn.com]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

                 (五)教学的原则和方法
                 1.居敬穷理。所谓居敬,就是正心、诚意,存养收敛的工夫,也可以说是专一;所谓穷理,就是通过
            格物致知的工夫达到穷尽事物之理的目的,要达到致知的目的,读书是主要途径。
                 2.学思力行,认为知行互相依赖,缺一不可,尽管“行”的主要含义是封建道德的实践,但把力行作
            为教育的一个原则,是有一定意义的。
                 3.因材施教:各因其所长而教之
                 4.循序渐进:“事有大小,理无大小,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”;“君子教人有序,先传以小者近者,
            后传以远者大者。”同时认为学业进步的关键在学者的主观努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五、王守仁的教育思想
                 王守仁(1472—1529),号阳明,代表作《阳明全书》,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“心学”。
                 (一)“致良知”与教育作用
                 王守仁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“理”,而是“心即理”,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心中,依靠心的认识而存在,
            这就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。
                 “良知”是心的本质,是一切是非观念的根源,是天理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,是因为天理纯全,良知
            常在,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、邪念所蒙蔽,因此认为“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。”即主张
            通过教育除掉物欲、邪念,从而恢复本心,即“灭人欲”、“致良知”。“致良知”创造性的出自《孟子》和
            《大学》。

                 (二)“随人分限所及”的教育原则
                 “分限”即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。随人分限所及,就是对儿童的教育要量力而教,顺其自然。 体
            现在个体身上就是要循序渐进;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就是要因材施教。

                 (三)论教学
                 1.教学内容:读经、习礼、写字、弹琴、习射等。
                 2.教学原则:启发诱导、自得、循序渐进、因材施教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(四)论儿童教育
                 1.对压抑儿童个性的传统教育进行批判。
                 2.儿童的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。
                 3.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;
                 4.儿童的教学活动多样化,教育内容包括歌诗、习礼、读书。

                 (五)论道德教育
                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,把道德教育和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,而培养学
            生形成的优良品德,具体说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,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,并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方
            法:
                 1.静处体悟,即叫人静坐澄心,摒弃一切私心杂念,体认本心,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相类似。
                 2.事上磨练,即结合具体事物,“提究践履,实地用功”是他“知行合一”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
            反映。
                 3.省察克治,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,自觉克制各种私欲;
                 4.贵于改过,认为道德修养,不贵无过,而贵改过,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
            态度,是可取的。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
   43   44   45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   53